0737-3699120 0737-4224346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公告 > 医院动态

益阳日报“精神病人期待更多关爱”

发布于 2015年05月29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  

精神病并非不治之症,然而,对疾病的认知缺陷、社会的歧视,让许多患者的康复走入误区——
精神病人期待更多关爱
本报记者         郭蓉


      “刘先生的病情好转,可以回家休养了。”治疗近四年后,市五人民医院精神科男病区50岁的病人刘先生病情基本得到控制,连日来,主任喻伯强一一致电其家属,没有一人愿意来接刘先生回家。“他的病情曾长期反复发作,家属都已失去信心。”喻伯强无奈地说。
      一直以来,精神病人要么被送入医院接受封闭式治疗,要么长期被关在家里。事实上,精神病的发病是有阶段性的。对于大部分在药物维持下处于康复期的精神病人来说,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和健全人一样的社会环境,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关爱。
 
社会歧视、认知缺陷,让康复走入误区
      “近年来,精神病患者数量不断上升,目前,我市共有15670名重度精神疾病患者,其中,精神分裂症占78.74%。”市卫计委疾病控制科副科长章新奇说。不少患者在康复过程中,因为缺少关爱,走入了误区。
      “社会对精神病的不理解、不接纳,导致精神病人及家属十分排斥疾病,不愿吃药、就医。”喻伯强说。不少患者本人或家属对罹患精神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,不愿意去精神病院就诊,接受正规治疗,导致延误诊断,病情加重。确诊后,一些病人害怕对就业、生活等造成影响,故意对外隐瞒,不定期复诊,病情稍有好转,就私自停药。赫山区42岁的欧先生毕业于中南大学,是一名电子工程师,长期巨大的工作压力,导致他精神出现问题。就诊治疗后,医生嘱咐定期服药。害怕被同事、朋友发觉,只要病情好转,欧先生就停止用药,最终发展为慢性精神分裂症。
      和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,精神疾病也是一种病程长、较难根治的疾病,很多时候都需要长期服药治疗,这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。虽然我市不断提高对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力度,在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,患者及其家庭依旧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。余女士是赫山区衡龙桥镇人,因为家庭贫困,患精神疾病10多年来,她一直被关在不足5平米的房间里治疗。因为长期被铁链锁着,她的右脚已溃烂截肢。
      此外,因为病情的特殊性,精神病患者需要家人长年累月的监护管理,时间一长,一些家属身心俱疲,对精神病人放任不管,这也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更大的压力。
 
精神病人融入社会,需要更多关怀
      48岁的秦女士曾患精神分裂症,住院治疗后,已基本康复。今年2月,她进入赫山区某通信公司做保洁员。患精神疾病的事被知晓后,同事们常对此议论纷纷,并有意识地疏远她。4月中旬,受刺激的秦女士病情复发,不得不继续入院治疗。
其实,精神疾病并非不治之症,多数病人的病情是可以通过治疗和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的。喻伯强介绍,精神病人中,有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治疗痊愈,三分之一通过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。在药物维持的康复期,精神病人可以和他人一样工作、学习和生活。然而,精神病人的自我封闭意识、社会的歧视,常常阻碍了他们回归社会的脚步。因此,如何引导病人学会自我解脱,多与社会接触交往,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人群中去,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。
      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是我市四所残疾人托养机构之一,40名残疾人中,精神残疾占16人。5月21日,记者来到这里时,十多名病人有的围桌而坐,做点穿凉席等手工活,有的在电脑室学习,还有的在娱乐室打球、聊天。负责人李浩介绍,这里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很有规律,工作人员十分照顾他们的情绪,上午组织他们做广播操、读报纸,午休后,他们就在这里做手工活,开展各种活动。此外,工作人员还会带领大家认养植物,重新点燃病人的生活热情。自2013年6月成立以来,已陆续有6名患者经过休养,病情基本康复,重新走上工作岗位。